查看原文
其他

沉浸式体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全新亮相,珍贵红色宝藏一起看

咩事 CBDTIMES 2022-06-18
- 点击上方CBDTIMES关注广州最大的白领圈 -

漫步在东山的街道上,黄墙红砖,绿树成荫,时不时能看见“热情似火”的三角梅从围墙里探出。

在众多的花园洋楼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的一栋砖红色楼房非常显眼,门前的广场中央深红色石碑上“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几个大字简约庄重。石碑下方,透过厚厚的玻璃板,可见一些陈旧的地砖墙基。这是中共三大会址的建筑遗迹。

中共三大会址部分红阶砖地面。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而这座砖红色楼房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一部分。98年前的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闭幕。这次会议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加快了国共合作的步伐,掀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点击图片即可打开H5云导展链接抢先看“宝藏”)


6月20日,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建筑面积从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历史陈列数量、现场展示效果、接待参观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从6月21日开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将接受团体预约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朱海仁介绍,考虑到目前广州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将采取限流的方案,每天接待12个批次的参观团体,每一批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





历史风貌依旧历史陈列馆建筑规模扩大两倍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于2006年7月对公众开放,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组成,201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恤孤院路,在逵园对面可见到一栋熟悉的砖红色建筑,那是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根据《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街区内建筑高度需要控制在12米以下,在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改变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所以,改扩建后的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在立面材料上仍选择采用大量红砖垒砌的方式,与周边新河浦建筑的基调协调一致。

6月20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但建筑规模却比此前扩大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介绍,此次改扩建后,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为668.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5平方米,接待参观服务能力可达到70万人次/年。陈列馆的改扩建设计还巧妙融入党徽镰刀和锤头元素,抽象展现新旧建筑体量,而榫卯结构的交织形式,表达了榫卯共握、工农同心的设计理念。

2020年7月1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开工,并于2021年6月正式竣工重新开馆。主要包括改扩建现有陈列馆,对“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进行改陈布展,全面生动准确展现中共三大的重要历史贡献。此外,对周边的街区环境同步进行品质化提升。

改扩建后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内部。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为了地上展陈面积尽可能扩大,此次项目设置地下两层用于设备房、消防水池、文物库、电房,为此,扩建部分基坑面积430平方米,深度达11米。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四周既有历史建筑,也有居民楼,西侧紧贴旧陈列馆、二者净距仅2米,南侧基坑离周边居民房屋最近距离仅3米,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严格。

经过多次专家论证讨论及研究,最终确定基坑采用旋挖咬合支护桩支护方式+长短臂挖掘机土方开挖方式,仅仅用时70天完成基坑支护阶段施工和土方开挖。




展陈迎新气象展出文物展品增加至108件/套
不仅在外观上有新气象,此次改扩建也对纪念馆内的陈列展览进行了创新。黎淑莹表示,改陈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通过“上下求索——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凝聚共识——中共三大的召开”“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理想之光——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三大代表”等四个展出单元,展现了中共三大的历史背景、召开过程、重大成果与深远影响,并于2021年入选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

据悉,该展览展陈面积为133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320米,展出的文物展品从78件/套增加至108件/套,较此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中共三大代表罗章龙用过的皮箱和眼镜。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不少新史料。包括从中央档案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等机构组织复制的珍贵藏品,如马林档案、中共三大代表罗章龙、徐梅坤用过的眼镜、大衣、皮箱,《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手写稿,《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照片等。

黎淑莹透露,为丰富改陈布展内容,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主动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联系,复制该所收藏的马林档案26件/套。使得马林关键档案首次亮相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这批档案主要是1922年至1923年,马林在华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以及国民党来往的信件等,其中对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一份最早详细记录中共三大选举结果的德文报告。

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

马林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共三大的德文本(左上)。

“中共三大极富开创精神,通过的13个文件和决议中,很多都是党史上的首次。”黎淑莹梳理道,中共三大在党史上共开创了8个首次,包括首次修订党的章程;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通过党史上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首次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唱《国际歌》;中共三大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唯一一次共同出席的党代会;是李大钊唯一一次参加过的党代会;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层等。同时,展览还加入了中共三大代表的名单和广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间等最新研究成果。





数字化新手段多种形式带你沉浸式体验大会
展现形式的创新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参观者可通过照片、油画、雕塑、立体场景等多种形式以及全息影像等数字科技手段沉浸式体验大会会址寻觅的故事,感受模拟大会召开过程、聆听代表们讲述理想与信念。

《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刚刚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件艺术浮雕《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采用铸铜工艺制作,刻画了工农商学兵等人物形象,弧线构图与整个序厅硬朗的空间设计产生强烈的对比。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红色广州 革命之城》。

在展厅结束处,也布置了两件采用玻璃钢工艺制作的建筑艺术浮雕。其中北墙浮雕《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刻画了中共一大到中共七大会址以及天安门共8处历史建筑。南墙浮雕《红色广州 革命之城》则刻画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旧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广东区委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共8处历史建筑,呈现广州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红色革命史迹。

在展览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艺术展品,包括油画《春园·1923》《毛泽东与<农民问题决议案>》等,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事件。

互动体验《今昔东山》。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沉浸式观展体验。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对一张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鸟瞰照片进行了数字化演绎,制作互动体验《今昔东山》。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可以看到中共三大会址房屋的照片,从鸟瞰照片中可清晰看到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部长谭延闿的公馆简园等建筑。参观者只要点击画面便可重现历史建筑的旧貌;动手涂抹则可一睹百年后今朝之新颜。

中共三大会址模拟建筑中的多媒体沉浸式场景。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不仅队展品进行活化,还采用数控联动全息幻像技术,呈现裸眼3D的影像效果,对中共三大会址被毁、重新发现、修缮保护展示的经过进行重现。在中共三大会址的模拟建筑中,使用三折幕虚实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配合艺术人物雕塑,打造多媒体沉浸式场景,再现代表们在大会上思想交锋、激烈讨论,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国际歌》互动展品。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中共三大闭幕当天奏唱的《国际歌》也可以在馆内听到瞿秋白版、萧三版、法语版或俄语版等多个版本。




掀党史学习热潮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四学生尚泽丽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开馆的第一天便迫不及待地来到现场参观学习。

在此次实地参观学习前,她做足了功课,看到革命先辈们亲笔写下地字迹以及中共三大的场景还原,她还是忍不住心中的热血沸腾。“他们写下的信件、起草的重要文件,还有春园复原的办公室和会议厅,让我联想起中共三大当时的激烈讨论,以及现场庄重的氛围。”尚泽丽说,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沉浸式党史学习体验。“这个展览的脉络很清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整个会议的过程。”

党员代表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重温革命先辈一路走来的历史,我心里的力量更浓了,方向也更加明确。”今年有24年党龄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市容环卫第三管理所所长王凤丽曾多次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参观、宣讲。但在纪念馆全新亮相首日,她还是被展览中的种种感动到了。作为环卫行业的一员,她希望能在工作中继续发扬党的理想信念,带领同事们将社会环境美化好,向广州这座英雄的城市致以敬意。

“从20多岁起我就开始参与中共三大旧址的相关工作,今天看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后重新开馆,地方开阔了许多,气势恢宏。”今年79岁的广东省社科院原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黄振位参观完改扩建后纪念馆十分感慨。

中共三大会址复原透视图。

1969年,黄振位来到位于越秀区的东山新河浦,却看到旧址的位置建了一栋平房,下面是一个自行车修理房。“当时给我的感触很深,想问为什么中共三大会址会变成自行车修理房。”于是,他又找来地图对照,向周边8、90岁的老居民打听。后来黎显衡研究馆员等五人小组还找来了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实地探访吗,几番波折后,终于确定了会址所在地。

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他对于中共三大的研究从未停止,仅个人发表的论文就有十篇左右。他表示,针对中共三大的研究需要继续把共产国际的材料档案领会透彻;并对已知的中共三大代表逐一研究,继续深挖。

而在正式开馆之前,黄振位便受邀前来参观过几次,通过不断送来的材料大纲了解展馆的内容、形式。但正式开馆这一天,参观一圈了下来,他仍觉得展览的形式新颖,内容充实了许多。“现在能够充分利用声光电的结合,采取音频、视频和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展出。”他认为,此次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将现代科技与历史叙事相结合,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三大)在广州闭幕,这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确定以国民革命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很快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为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何此次大会选择在广州召开?时间回到约98年前,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既呈现出大潮澎湃,又蕴藏着暗流汹涌。刚成立两年的中国共产党举步维艰: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刚刚失败,工人运动走向低潮……

“这让共产党人意识到,单独靠自己的力量来开展革命很难,需要团结其他力量合作。”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省政协委员杨琪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当时国内只有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目标是比较契合的,而且孙中山所在的广州环境也相对安全。于是,广州成了中共中央选中的“基地”。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内展出春园的图像。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在广州新河浦涌边上,坐落着三栋中西合璧的老建筑,中间那栋便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24号。1923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此地。

中共三大召开前,中共中央以“钟英”为代号,指示各地大致从每十名党员中选派一名代表,前往广州参加大会。根据马林笔记、与会代表回忆等资料,代表人数至少有40名,其中可查实姓名的有38名。他们当中最年长者46岁,最年轻者21岁,平均年龄为29.8岁,有工人、知识分子、军人,第一次有女性代表参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重要文件,选举了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

但由于大会当时是秘密召开的,加上会址建筑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史籍和档案又均无记载,会址位置一度是个谜。后来,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曾受邀去实地察看。当经过门楼上刻有“1922”字样的逵园时,记忆闸门顿时被开启。他说,这幢洋楼正对着会址,开会期间,天天都看到它门楼上的“1922”,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这也成为考古勘查发掘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步确定的会址位置,2006年采用考古勘查的方法,终将其旧址、原貌调查落实清楚。”朱海仁说,本着原址保护的原则,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最终在旧址旁边落成。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刘安琪 陈卓睿 梁思华 李旭馗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冯宙峰
-----------------------------
我猜你还想看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历史文章

联系资源合作
- 直接后台留言“合作”或发送邮件至cbdtimes@126.com
Work Hard , Play Har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